扎根乡村三十载,春风化雨润无声——师德先进个人事迹【十四】:王丙英老师

上传单位:信丰县志和中学发布日期: 2025-04-23 阅读:57字号:[   ] 分享

      在赣南乡村的三尺讲台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近30年的英语教师。她用青春守护着农村孩子的求学梦,用爱心编织着师生间的情感纽带,用敬业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仰。她是王丙英,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在基层教育事业上的“师德标兵”。

       1994年,王丙英带着对教育的热忱踏上农村学校的讲台。从青春洋溢的师范生到两鬓微霜的骨干教师,近30年时光里,她拒绝了多次调入县城的机会,选择坚守在条件艰苦的乡村校园。“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师,这里就是我的战场。”她常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王丙英始终相信,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她主动成为学生的“代理妈妈”: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深夜送生病的孩子就医,周末义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她的办公桌上,永远备着针线盒、感冒药和创可贴,这些细微的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的约会,容不得半点敷衍。”为了让枯燥的英语单词变得生动,王丙英自创“情景对话教学法”,将农村生活场景融入课堂;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年近五旬的她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互动课件多次在县教学比武中获奖。同事们说,她的课堂永远充满激情,哪怕前一天熬夜批改作业,站上讲台依然神采飞扬。

近30年坚守,王丙英错过了许多“人生机遇”,却从未错过学生的成长。她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她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进步轨迹;她的荣誉证书,静静地躺在办公室抽屉里,最常翻看的,是学生们用歪扭字迹写下的感谢信。

从“小王老师”到“王妈妈”,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育人初心。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王丙英如同一株扎根沃土的蒲公英,将知识与爱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教师”二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