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型父母,感动了自己,却换不来回应

上传单位:管理员发布日期: 2023-10-16 阅读:1873字号:[   ] 分享
高分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对乔英子有一种全包围式的母爱。


宋倩会说:“妈妈的生活中只有你呀”“妈妈最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呀”!

宋倩每天给孩子炖汤、炖海参,悉心准备每一顿饭菜;感觉英子的椅子不够舒适,会马上提出给孩子换把舒适的椅子;还因为担心英子被打扰,把她的卧室都做了隔音。

甚至,为了全方位照顾孩子的起居,宋倩还辞去了金牌教师的工作。

可是父母这样的牺牲,真的能换来自己和孩子的幸福吗?


图片


图片


1

父母的过度牺牲,换不来孩子的快乐

父母的付出,本应该是爱和关心的象征;但因为有的爸爸妈妈“特别擅长”牺牲,这些付出变成了孩子需要背负很长时间的心理负担。


黄执中在《奇葩说》里讲过那个著名的吃鱼头的故事:


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吃,吃了一辈子鱼头。妈妈一直到临终前,才对孩子说:其实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鱼头。


黄执中说完这个故事后感叹道:“我觉得这个孩子,好难啊!” 


因为妈妈临终的这句话,可能会让孩子愧疚和自责一辈子。


图片

当爸爸妈妈不断向孩子强调自我的牺牲和付出,孩子会觉得家人的巨大牺牲都是被迫做出的,都“怪我”。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怀有愧疚感和负罪感,甚至觉得自己来到这个家庭是他的原罪。

同时,在这种负罪感的驱使下,孩子往往会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舍得对自己好。

他们会觉得“不要辜负家人的期待”,把家人的意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进而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丧失自我成长的动力。

这样的孩子,“负重前行”,很难找到自己人生的命题,也很难实现自我的价值。

图片


2

母的过度牺牲,换不来孩子的感激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孩子会感激牺牲型父母吗?”


有网友在底下回答:“我会感激,但一定会膈应。” 甚至有网友说:“会的。然后孩子就毁了。”“不会,甚至痛恨。”

图片


这是因为,一方面,父母眼中自己的教养牺牲程度,要远高于孩子感知到的父母的教养牺牲程度。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时候,家长的确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给孩子提供家庭资源,以帮助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孩子却不一定会认同这是家长的牺牲。


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的付出,更多的时候是有其他的目的——要求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在情感上绑架孩子等等。


另一方面,孩子对于父母的教养牺牲的方式还存在理解差异。


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有自我认知。他需要的,可能不再只是简单的物质支持、身体保护;他作为一个准成年人,需要的是被尊重、被认可、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


但是很多父母时常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一遍又一遍强调自己在物质上的付出:为孩子读书花了多少钱、为孩子买过多少新衣服、为孩子做过多少饭...


于是,孩子总在漫长的时间里等我们的一句道歉,而我们总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孩子的一句谢谢。


最终,我们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图片


3

父母更需要自我关心和自我成长

当父母陷入“牺牲感”的情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相信自己可以照顾好他人,并会为自己的行为编造出一种使命感。但当孩子无法令父母满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主观上把这种不满夸大,然后将孩子同自身捆绑起来。

这样的结果是破坏性的。孩子在“牺牲型”父母的掌控下变成了受害者,而父母也苦恼于没有回应的付出。

身为父母,要如何摆脱“牺牲”二字的桎梏?

首先,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好好爱自己。

《少年说》中,一个高一女生跟妈妈大声宣告:“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

图片

快乐和幸福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传染的。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父母和孩子,会敏锐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变化。

和一个幸福快乐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积极、乐观,对自己的人生拥有信心。

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同时,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自己的成长。

在《父母的觉醒》一书里,作者沙法丽在题为“我们不能做自己吗?”的小节里提醒父母:

要智慧——成为孩子的精神伙伴,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火花,哪怕他看上去很普通;

要拓宽自己的眼界——做到既不用成绩去衡量孩子,也不设定某个目标去限制孩子;

要从容优雅——仅仅陶醉于孩子本身的存在,明白生命的平凡无奇,又能欣赏生命的美好;

要自由松弛——解放孩子,让他不必事事征求自己的认可,也无需为自己的认可感到害怕。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首先需要让自己的内心足够丰盈,完成自己的精神拓展。因为当孩子见证了自己父母对内心世界的驾驭,孩子也能学会驾驭自己内心世界。

《小欢喜》的剧中,乔英子因为必须回馈妈妈宋倩的“牺牲”,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最后乔英子因为不堪来自宋倩的压力,患上了抑郁症。

她站在海边,哭着对前来阻止她跳海的宋倩大喊:“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图片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很多父母的牺牲背后,是没有说出口的隐忍、是压抑的委屈。这样的付出,其实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物质、时间和精力,还牺牲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

父母只有允许自己的想法浮出水面,才能解放孩子,让他们的真实自我蓬勃发展。

希望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摆脱“牺牲”二字的禁锢,享受亲情,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