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指南 点击数:1001

    五一将至,这些安全知识转给师生家长

    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五一小长假,为了孩子们能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这些安全知识,师生家长一起来看——一严防溺水天气逐渐变热,溺水事故又将进入高发季,假期期间,家长务必要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防溺水“六不准”1、不私自下水游泳;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6、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教育孩子一旦发现有人落水,应及时大声呼救,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切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做到“四知道” 1、知道孩子去哪里; 2、知道孩子和谁去; 3、知道孩子去做什么; 4、知道孩子何时返回。如果孩子未在规定时间回家,要第一时间寻找。二交通安全1.  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并且左右观察,确定安全后再通过。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2.  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上路;不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3.  教育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自觉遵守地铁、公交车、长途大巴车等乘车规范,待车停稳后,有序上下车;上车后坐稳扶好,不要在车上吃食物或喝饮料;不乘坐无牌无照的车船,不乘坐超员超载车辆;4.  警惕汽车盲区,告诫孩子停驶的汽车也危险,让孩子牢记“三不”:不在车前跑,不在车后留,不在车边站;在家门口、小区内也不能放松警惕;5.  开私家车出行,要提前检修车辆,确保车子状况良好;不要让孩子坐副驾驶位,4岁以下儿童须坐儿童安全座椅;家长也要做到开车时系好安全带、不看手机、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安全出行。三应对极端天气1.  目前,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开始多发,假期期间家长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教育孩子不要在暴雨、打雷期间外出;2.  雷雨天气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和供电设施,不在低洼地带、水塘、水库等危险区域活动,防止遭遇洪水、雷击、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危险;3.  如果在外出时遇到暴雨,请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避开排水井、沟渠和积水处,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遇有紧急情况,请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四出游安全1.  外出时,孩子应始终处于家长视线范围内,特别是在人群密集场所,防止走失;同时家长要让孩子牢记父母姓名、住址、电话等;2.  孩子参与游乐活动前,家长应详细阅读并遵循安全须知,选择适宜其年龄、身高的设施;3.  漂流、乘船等水上活动,务必监督孩子穿戴救生设备,并全程陪伴,防止意外发生;4.  在景区游玩时,遵守防火规定,不吸烟、不使用明火,避免引发火灾;5.  不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自然保护区、无人岛、海滩等地玩耍,不尝试陌生偏僻路线;6.  放飞风筝,尽量选择人少空旷的场地,远离建筑物、树木、高压线、铁路旁;7.  外出远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小心花粉飞絮过敏和蚊虫叮咬。五居家安全1.  告诉孩子不乱动、乱拆电线、插座和电器设备,避免电伤害;2.  告诫孩子不要在阳台、窗户等危险的地方玩耍,谨防高空坠落,并让孩子牢记110、119、120等报警电话;3.  将锐器、药品、清洁消毒液等危险物品妥善存放,以免孩子发生意外;4.  勿让孩子独自在家,并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注意防骗、防盗、防抢。六消防安全1.  向孩子讲明火灾隐患,教育孩子不玩火,不在家中让孩子单独接触火柴、打火机等物品;2.  严防电动车火灾,家长要注意不在公共门厅、疏散通道、楼梯间、架空层、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充电,不能将电池带回家充电;3.  严禁采用私拉电线、乱装插座等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方式为电动自行车充电;4.  帮助孩子了解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叮嘱孩子发现火情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5.  外出游玩时,请关闭家中水电气总闸,及时清理阳台、楼道杂物,做好家庭防火安全工作;6. 家长孩子外出踏青时,也要注意用火安全,不在林区野炊、烧烤;野炊结束后将点燃的碳屑等余火彻底熄灭,清理干净周围杂物后再离开,避免发生复燃;7. 一旦发现山林火灾,要及时拨打森林防火报警电话12119,说清着火地点,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七网络安全1.  为预防孩子沉迷网络,请家长与孩子约定好每天的上网时长,合理安排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及时掌握孩子注册游戏账号充值缴费等信息,防范孩子打赏主播、游戏充值等行为;2.  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严禁在网络上发布,转发虚假消息;教育孩子不浏览不健康网页,不要随意注册不熟悉的网站账号,不痴迷游戏,文明上网、绿色上网;3.  当前网络诈骗频发,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过程,教给孩子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让孩子牢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4.  特别注意防范冒充警察和公检法人员、网上刷单、游戏领福利、免费领手机、领红包、网购退货、邮件丢失、关闭各类金融账号等形式的诈骗。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5.  警惕网络交友,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更不要和网友私下见面。八食品卫生安全春夏交替之际,气温起伏不定,传染病多发,且假期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请各位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工作:1.  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高免疫能力;2.  外出就餐选择正规,有营业执照的餐厅,不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食品;3.  不喝生水,不吃来历不明的水果、野果和食物,不吃野生菌等高风险食物,不买无证摊点出售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4.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慢慢吃饭咀嚼充分,不偏食,不挑食,合理膳食,促进身体健康。九心理安全1.  提醒孩子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每天有计划地完成假期任务,不突击、不拖拉;2.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十其他安全1.  教育孩子不到施工工地等危险地带、交通干道、废弃建筑物等区域玩耍,尤其是降雨时不去这些区域;2.  告诫孩子不去网吧、酒吧、电子游戏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玩耍;不与行为不良人交往,更不能吸烟、喝酒和参与打架或欺凌事件;3.  教育孩子外出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尽量结伴而行,选择人多的安全路线行走,注意周围动静,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跟踪或纠缠,尽快向大庭广众之处靠近,必要时可呼叫;低年级孩子外出,家长一定要亲自接送。
  • 图片
    家教指南 点击数:547

    孩子撒谎事小,找准背后的原因是关键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撒谎的习惯,并为此感到十分焦虑,“这么点大的孩子就撒谎,以后会不会骗人,品行不端?”其实,家长不必这样如临大敌。撒谎,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撒谎,就会严厉地训斥、吓唬孩子,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找准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1、弄清原因,满足需求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2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这是因为6岁前的孩子,认知能力发展不足,还不能分清想象与现实,对时间、空间、数量、物权等概念都比较模糊,因此经常出现无意识的撒谎行为。这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得到改善,家长不必为此责难孩子。而孩子6岁之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方式日趋成熟,就会出现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撒谎。谎言,是孩子心声的另一种表达。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和需求,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大多数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逃避责罚。比如自己闯祸了,撒谎说是别人干的;考试没考好,谎报自己的分数。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家长平时对待孩子非常严格,尤其是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习惯简单粗暴地责罚孩子。当说实话需要付出代价,孩子自然会选择撒谎。因此,家长需要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在孩子犯错时,不要过于苛责孩子,重点放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做出弥补上。让孩子明白,犯错没有那么可怕,他才会有诚实面对错误的勇气。有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得到夸奖。比如撒谎说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家长买来的书都看完了。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是人之常情。家长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只要认真努力做事,就是最棒的自己。第三种情况,孩子撒谎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比如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去过国外、爸爸开很好的车。这往往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开始进入“物质敏感期”,对金钱、财富有初步的认识,以及渴望融入同伴之中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在生活中慢慢向孩子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富、注重自我努力,培养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最后一种常见原因,是孩子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比如一向表现优秀的孩子,遇到了失败和挫折,选择用谎言去掩盖,希望自己一直是父母心中那个最好的孩子。家长需要用实际的态度和行为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不管你是普通还是优秀,爸爸妈妈都爱你。”让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2、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撒谎时,许多家长认为应该直接挑明,让孩子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不妥当的。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想出去玩,谎称作业已经写完了。孩子回来后,发现真相的朋友当着一群人的面拿着作业本质问孩子:“你不是说你写完了吗?整天就会骗人,贪玩得要命!”孩子站在门口进退两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满脸通红,最后冲到房间把房门一摔。不管什么时候,将孩子置于一种窘迫、难堪的境地,都不是明智的做法。直接拆穿、逼着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不但不会让孩子停止撒谎,反而会产生以下两种坏结果:一是孩子“顽抗到底”,死不承认,拒绝反省;二是孩子认了错,但自尊心大受伤害,不利于孩子行为的改正。如果家长选择委婉地提醒、暗示孩子,则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宽容、善意充满感激,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更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行为。钟南山院士也曾透露小时候撒谎的经历,有一次把本应上交学校的伙食费私藏起来,买了零食。当母亲问起时伙食费有没有剩时,他便撒谎说没剩。当谎言被拆穿时,他以为父母会将他痛打一顿。没想到,母亲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对他说:“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一向严厉的父亲则说:“南山,你好好想想,你这样骗我们,你到底对不对。”钟院士后来回忆道:“父母的话,感觉比打我一顿,对我刺激更大。”那天,他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不留情面地揭穿孩子的谎言,而是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他站在一起,用启发、提醒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反省和思考。这样,孩子更有改变的勇气和动力,也增强了对父母的信任。此外,家长切忌给孩子贴上“撒谎精”、“爱骗人”的标签,这会给孩子造成负面暗示,变得更爱撒谎。3、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一位家长曾分享他的故事:他发现上初二的儿子瞒着他买了个手机,还一直撒谎说是同学的,了解后得知,孩子每天不吃早饭,把早饭钱、平时的零花钱攒起来,攒了一个学期。平时一向严厉的他,这次却对孩子没有恼怒,而是感到深深的难过和自责。他忽然反应过来,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会再对父母说自己的事情了,也从没听他说过想买手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向父母开口。他忽然发现,原来孩子已经上初二,成为一个小大人了,但是他和儿子的关系却越来越陌生,一直说着工作忙,从没好好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仿佛只是一瞬间,竟错过这么多孩子的成长。针对孩子撒谎,家长需要做的,不是仅仅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与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愿意对父母说实话、说心里话。如果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时,常常被打压、否定、责骂,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敢再对父母诚实、展现真实的自己。比如,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大、作业量多,感叹一句:“唉,上学真累。”有的家长立刻感到担忧、愤怒,生怕孩子不好好学习,于是把孩子骂一顿:“上学还累?我们上班供你读书不累吗?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干什么?”再比如,孩子想要一双价格有点贵的鞋,家长不想买,就批评孩子不该有这样的要求:“你现在正是上学的时候,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不要这么爱慕虚荣。”“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咱们家条件怎样你不知道吗?”孩子总撒谎,家长要反思平时的沟通方式是否恰当,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多倾听、少评判,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给予尊重和理解,这样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4、家长要做好诚实的榜样去年5月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淮安一男子酒驾,遇前方交警,于是与妻子调换座位试图逃避处罚。在接受检查时,坐在后排座的7岁儿子当场揭穿母亲的谎言,告诉交警:“车子是爸爸开的。”还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撒谎,有一次乘坐地铁时,听到前面一位妈妈轻声叮嘱孩子:“一会儿万一有人问,你就说你还不到一米二。”为了眼前一点小利,却给孩子错误的引导,实在是得不偿失。想改变孩子撒谎的行为,家长要给孩子做好诚实的榜样。如果家长自己总当着孩子面撒谎,不仅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会撒谎。比如,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就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等你把饭吃饭,我们就去奶奶家。”“我们家里也有这个玩具呀,听妈妈话,先回家,回去我给你拿。”这些行为都要尽量避免。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重视自己的承诺,言而有信。
  • 图片
    家教指南 点击数:148

    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家长必看

    1、4种不恰当的惩罚方式要不要惩罚孩子?当然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了错,就应当受到惩罚。但如果惩罚方式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下面这4种惩罚方式,就是错误且低效的:1. 把爱的剥夺当做惩罚“再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回老家。”“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种拿爱要挟孩子的惩罚,会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那些胆小、敏感的孩子,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真的,爸爸妈妈不爱我了。2. 把打骂当做惩罚前不久,浙江一个小女孩和弟弟吵架,小孩子之间起争执很正常,可爸爸当场打了她5个巴掌。小女孩选择了报警。民警到场后,她说的一句话戳痛了很多人:“他(爸爸)打我这5巴掌,我这一辈子都记在心里。”在民警的协调下,小女孩要求爸爸向她道歉就可以原谅,爸爸也当众道了歉。打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原谅也很容易,可在巴掌落下来的时候,你想象不到孩子会记多少年。如果孩子因为恐惧选择了服从,父母还会误以为打骂的效果立竿见影,然后不断强化:“看来只有打你最管用!”从而越来越偏离正确的教育,耐心教育孩子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最后演变成上来就打。打骂表面上是惩罚了孩子,可背后何尝不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知道,孩子不会反抗,因为知道,孩子只能依附父母。而经常打骂孩子,就是在教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3. 把消极后果当惩罚在教育中,我们要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不是消极后果。什么是直接后果呢?比如,你跟孩子约好晚上6:30吃饭,结果孩子沉迷看电视,喊了一遍又一遍“该吃饭了”,他就是不来。等到大家都吃完饭了,孩子饿了过来说要吃饭,就可以告诉孩子:“对不起,咱们说好的6:30吃饭,你没有按时来,现在饭没了,所以不好意思,你今天没有饭吃了。妈妈理解你现在很饿,但是你只能等到明天早上吃早饭。”晚饭没有了——这叫直接后果。什么是消极后果呢?孩子没有按时来吃饭,惩罚他今天不能看动画片。这就是消极后果。看动画片和孩子不按时吃饭,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孩子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没有按时吃饭,就不能看动画片?4. 把惩罚当做家常便饭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当做家常便饭。对孩子应该正面教育为主,少用批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在家经常受到惩罚,身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要么变得自卑怯弱,要么变得麻木,更加不服管教。《正面管教》提到:“尽管父母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力,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2、人民日报:9个科学惩罚方法惩罚孩子,不是要和孩子进行权力的争夺,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引导他做正确的事。什么才是正确的惩罚方式?——在孩子的行为之后增加一个后果,用来匹配他的行为程度,并让他意识到犯错的后果。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不需要大喊大叫,只需要告诉孩子打扫干净,再重新倒一杯就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让他静坐。没耐心、粗心马虎,训练数豆子。懒,一学习就犯困,陪他跑步半小时。做事拖拉磨蹭,教他学会定闹钟。乱写乱画,乱扔东西,教他打扫卫生。看上去是惩罚,实际上却是正面引导。而且,孩子们千差万别,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找到适合孩子的惩罚方式。比如,对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就可以引导大声朗读。人民日报总结了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照着做,相信孩子会越来越优秀:▽教育,不是为了赢孩子,而是为了赢得孩子。犯错从来不是问题,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犯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不当的惩罚,即使赢了孩子,可孩子内心不服,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点亮在看,为人父母,请放平心态,摆脱粗暴、不当的惩罚。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教会孩子认罚,认错,收获成长。
  • 图片
    家教指南 点击数:203

    为什么搂搂抱抱对孩子如此重要?

    拥抱让我们感觉非常好。当我们伤心和失望的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可以减少身体上的压力感和疼痛感。当我们快乐或者欢喜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拥抱来和他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和愉悦。但是除了温暖和亲密感,拥抱还有很多其他的益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个20秒的拥抱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快乐、更坚韧,并且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01肢体接触拥抱爱抚是大脑发育的关键元素年幼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依靠很多不同的感官刺激。肌肤接触,身体爱抚,是婴幼儿的大脑和身体健康成长当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觉和感官刺激。在著名的哈罗恒河猴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保证生存的食物喂养,肢体接触提供的安全感和安慰感,对小猴子有同等重要的生存意义。 基于东欧孤儿院儿童的研究发现,由于孩子缺少与成年人进行语言和肢体接触的机会,情感交往剥夺,导致这些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感认知和运动发育落后和障碍,尤其在情绪表现上,这些孩子显得痴呆、孤僻冷漠,不懂得怎么样和其他人交往。02肢体接触拥抱爱抚是身体发育的关键元素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家长的身体抚触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同样有重要作用。当孩子接受妈妈或亲密照顾者拥抱爱抚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释放被称之为“爱的荷尔蒙” 的催产素(Oxytocin)。 这种爱的荷尔蒙对我们的身体发展有很多重要作用,其中一种就是刺激生长发育。温暖有力、充满爱意的拥抱,通过刺激催产素的分泌,从而提高生长荷尔蒙,达到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的目的。有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摔倒了擦破了皮在哇哇大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妈妈抱抱,抱一抱就不疼了。” 抱抱安抚,不仅是给孩子提供心理安慰,而是真的有平缓压力荷尔蒙分泌水平的生物神经心理学原理。▲图源:抖音用户“范晓言”03经常被拥抱爱抚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当中缺少与成年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成年照顾者对年幼婴儿的行为应答反应具有强化作用,当婴幼儿的自发行为,例如微笑、咿呀学语发出声音、挥动双手抓玩具、手舞足蹈等等。如果能够得到大人的回应鼓励,及时给予孩子强化,那么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加强,婴儿会进行更多的探索以及尝试。▲图源:soogif大脑神经元细胞在不断的发展和修剪当中,就像肌肉一样,经常能够得到使用和锻炼的神经元细胞会发展得更为强大。而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亲子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身体接触,尤其是在婴幼儿还没有语言能力之前。妈妈或者主要照顾人对宝宝的抚摸、搂抱、亲吻、轻轻摇晃,是婴儿的愉快情绪中枢,系统发育的先决条件。如果缺乏这种刺激,孩子的情绪中枢,则会发育不良,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也会产生障碍。在0~3岁神经系统发育的早年关键期,我们经常给孩子提供亲密爱抚,直接提高了催产素等重要荷尔蒙的分泌水平,从而为孩子打下重要的应激平衡基础,这也就是当我们成年之后,情绪自控和调节能力的生理基础。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不仅意味着更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会直接塑造更加良好的社交能力。04爱的抱抱拯救情绪崩溃充满爱意的搂搂抱抱是情绪风暴当中孩子和父母的救心丹。当2~3岁的孩子出于发脾气的情感风暴当中,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大大温暖的拥抱更有疗愈作用了。▲图源:soogif很多爸爸妈妈担心,当我们去拥抱一个手舞足蹈发脾气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在强化他们不好的行为。年幼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冲动抑制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很欠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2-3岁孩子会在强烈的情绪风暴当中无法停止下来的原因。打一个比方来说,情感调节就像一辆车,而我们大脑神经的兴奋中枢和平静中枢,就像油门和刹车一样,独立地控制着我们孩子的情绪小车。一个哭闹不止在情绪风暴当中的孩子,就犹如一个踩足了油门却刹车失灵的车。我们是选择看着孩子超车在高速公路上飞跑?还是帮孩子踩刹车把他救下来?我们的肢体拥抱(搂住手脚乱挥舞的孩子,安静地等待和陪伴),能够帮助孩子安抚过于兴奋的大脑神经皮层。肢体拥抱传递的“爱的荷尔蒙”能够减低压力激素的释放,产生抗抑郁抗焦虑的平静情绪效果。爱的拥抱,一边放松油门一边加紧刹车,再救下我们在情绪风暴当中超车的孩子。所以先抱抱,平静过后再说教。05经常被温暖搂抱的孩子更加坚韧抗压,更乐于独立探索爸爸妈妈的温暖接纳,亲密爱抚是孩子重要的心理成长资源。乐观、自尊自信、好奇和独立自主能力,是预测孩子日后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成长资源。经常能得到爸爸妈妈温暖拥抱的孩子,能感觉到自己被爱被理解被肯定和信任,往往对自己有更高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即使遭遇失败和挫折,也坚信自己能够回到父母怀抱这个安全港湾当中安抚疗伤,加油充电。长此以往,孩子就有了大胆自信,独立向外探索的底气和基础。▲图源:soogif说到这里,有一些家长会担心由于抱孩子抱的太多会让孩子变得脆弱,从而妨碍到他们的独立自主性。确实,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先天气质比较敏感谨慎的孩子,在面对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本能的退缩到妈妈怀中。爸爸妈妈总是想我要多多地锻炼孩子,不能总是抱着,越抱越胆小,于是刻意地和孩子脱离把孩子推开。但后来很多父母和老师发现:这些先天谨慎的孩子反而越练越胆小。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是因为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拥有一个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父母随时张开的怀抱和保护更为重要。当孩子的底气越足,越能感觉得到背后能有父母稳稳的依靠,孩子越是能够主动向前,大胆探索。更多地主动探索和认知,孩子也就会发展出更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更良好的社会交往以及合作能力,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智商、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的差距。06拥抱可以增进亲子依恋肢体拥抱促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减少害怕恐惧的情绪以及改善我们的关系。和爸爸妈妈以及主要照顾者之间的肢体抚触和拥抱,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安全依恋,达成良好的亲子连接。所以看到这里,不妨在每天起床后,睡前,下班/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多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爱的亲吻以及抱抱吧!
  • 图片
    家教指南 点击数:1180

    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从父母的3次放手开始

    临近开学,咨询室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儿童青少年的咨询案例。细聊之下我发现——很多孩子身心出问题,不是因为父母不管孩子;而是因为父母太想管孩子,太希望孩子变好了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脱轨,几乎天天看着孩子,操心孩子的大小事务。但越是这样,孩子反而越容易出问题。因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管出来的,而是成长出来的。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迈过3道坎。当然这里所说的“坎”,不是指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相反,它需要父母卸下盔甲、放下执念,轻装上阵。具体是哪3道坎呢?请看今天的文章。放下共生所谓共生,就是父母与孩子像藤条一样缠绕在一起,缺乏清晰的边界。苏女士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她将两个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拿日常吃喝拉撒这些事来说——小女儿4岁多,每次吃饭她都一口一口喂;大女儿5岁多,每次上厕所她都全程辅助。两个女儿都是正常孩子,没有生理或心智的缺陷。“为什么不让她们自己来呢?”我问苏女士。“她们自己做不来,吃饭慢,屁股擦不干净。”她回答。其实在大女儿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注意到了她过度依赖大人照顾的问题。一次家长会,老师提醒苏女士,她的女儿缺少如厕训练,习惯性尿裤子。当时苏女士充满羞愧,认为老师在批评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不会教育孩子。为了回避羞愧,她跟老师辩论,指责老师没有尽力照顾好她的孩子。最后老师只能应苏女士要求,特殊照顾她女儿的如厕。结果2年多过去,女儿依然没学会独立上厕所。很多父母在育儿中,可能都会存在跟苏女士类似的「共生心理」:无法区分「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大事小事替孩子包办,替孩子承担责任。当然它不一定体现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也可能体验在其它方面,比如学习就业等。结果就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帮扶,小到饮食起居,大到择业择偶,无法真正独立。放下共生,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道坎」。一般来说,婴儿在六个月以前,极度虚弱无助,吃喝拉撒睡玩等基本需要都有待妈妈满足,他们必须跟妈妈共生在一起,这属于「正常共生」。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发展出自主的意志和行动——比如他们的身体会开始挣脱大人的怀抱,向外去攀爬探索、抓取物品等。当孩子对一件事物发出自主意志的时候,就是他尝试脱离共生走向独立的时候,这时大人要做的,不是立刻将孩子抱回怀里,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辅助孩子去探索,去爬行,去学会站立起身……在磕磕碰碰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发展出独立行走的能力。同理,在孩子学习吃饭、进行如厕训练时,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发出想自己动手的意志时,比如推开父母尝试帮扶的手,嚷着要自己来做的时候,就是大人放手的最佳时机,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一点点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但不能越俎代庖去替他承担责任。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存在像苏女士所担忧的,孩子会吃得慢,屁股擦不干净,事后还可能还要大人花费时间精力收拾残局。但这只是暂时的。孩子会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历练,在一次次历练中学会将事情做好。放下控制控制,是指父母严格地管控孩子,要求孩子的日常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我的邻居李阿姨,是一名初中教师。面对女儿妮妮,她严格要求,追求纪律、规范和工整。小到吃饭睡觉,大到学习交友,都要求女儿按照她的规定来,一旦违反,就会给予惩罚。比如,她规定女儿买零食只能买面包、水果等健康食品。有一回,妮妮买了一包辣条,被她发现了。结果她不仅没收了辣条,还没收了女儿的所有零花钱。忌惮于妈妈的权威,女儿学会了「听话」。后来,妮妮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离开了妈妈的全方位监控,突然就失控了:她用妈妈给的生活费,买了一箱又一箱的垃圾食品,当正餐来吃。结果吃出了急性肠胃炎,被送去了医院。当李阿姨再次用小时候的方式惩罚女儿时,却不管用了。因为女儿会反过来威胁她:“你不给零花钱,我就退学!”李阿姨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乖女儿”,怎么突然就变样了。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都会面临跟李阿姨一样的困境: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突然有一天就叛逆了,处处跟父母对着干。透过心理学角度看,它其实不难理解——很多时候,孩子的突然失控,正是源于父母前期的「过度控制」。养育孩子,我们希望一切井然有序,不要出现意外。于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控制孩子,要求他们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成长。就像李阿姨,她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禁止女儿吃垃圾食品。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幸的是,生活本身不是严丝合缝的,失控无处不在。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中,当他想真实做自己时,失控就产生了。通过严厉禁止,可以暂时限制孩子的行为,却无法扼杀孩子想做某事的欲望。相反,越是禁止,孩子被压抑的愿望就越强烈,想做某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一旦脱离了掌控,孩子就很容易陷入失控。这个时候,学会放下控制,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二道坎」。当然它不是指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管不顾;而是指家长保留必要的家庭管理的权力,同时把一部分选择权归还给孩子。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每周给孩子多少零花钱,至于怎么花,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孩子喜欢吃薯片——我们不能剥夺他吃薯片的权利,但我们可以将数量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你可以每周吃一包薯片,至于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你说了算。”放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但又不过度纵容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在愉悦中适应规则,在规则中形成自律。放下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指事事追求完美,不容许出现一丝瑕疵和失误。张女士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她习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养育孩子,她同样如此,希望孩子能够事事做到最好。每当孩子做一件事,不管做得多好,张女士的“火眼金睛”总能扫到不足,进行批评。有一回,儿子参加学校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他兴高采烈地把奖状拿回家里。但张女士却从班级群公开的照片里,发现一个问题:有几处标点符号,写得不够工整。她立即指出儿子的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指正,告诫儿子“细节决定成败”。霎时间,儿子的心境由高涨跌到了谷底,由自豪转成了挫败。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儿子后来逐渐衍生出了「强迫性习惯」:每写一个字,都要反复拭擦、反复修改,直到写到工整为止;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复斟酌、反复检查,直到做到完美为止。这样一种习惯,确实能让他在小学期间的多次考试、比赛中脱颖而出,拿下第一。然而到了初中,儿子开始对学习感到吃力,成绩下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完美,他每次考试都会在某一道题上停留很久,确保做出了完美解答,才移步到下一道题。结果导致:时间到了,题目却没做完。儿子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但他就是忍不住这样做,怎么也改不了。后来到了高中,学习量剧增,他更是跟不上步伐,成绩一落千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会像张女士一样抱有完美主义的梦想:希望事事做到最好,不要出现一丝纰漏。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这样的情结会让我们无法与现实达成同步,其代价也许是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事物是不存在漏洞的。当父母严苛地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完美时,就等同于给孩子下达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一次次负面反馈中,孩子不断经历挫败体验,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就像张女士,她不能忍受儿子一丝一毫的纰漏;代价就是,儿子由此形成强迫性习惯,耽误了学习效率。放下完美主义,接纳真实且不完美的孩子——这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第三道坎」。认识真实的世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包容孩子偶尔的失误,就等于告诉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把一件事情做到60分,也是足够好的;接受孩子成长的试错,就等于告诉孩子:去勇敢地探索生命吧,不要在意结果怎样,体验就是成长。如此一来,孩子才能放下自恋的羁绊,从容地遵循自己的节奏,勇敢地去探索世界。 写在最后 养育一个孩子,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养好一个孩子,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决定他们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用力过猛,事事全情投入。放下共生,将自己与孩子区分开来;放下控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放下完美主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当然这个过程,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挑战,不得不面对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刻。 但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能以各种方式带给我们惊喜——他们会摆脱我们共生的束缚,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并超越我们成长为他理想的样子。这将是多么可贵的事情!
  • 家教指南 点击数:488

    帮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做事不磨蹭,这几个小方法可以试一试

    时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要教会孩子的一个重点概念,同时也是让孩子能够摆脱磨蹭,自觉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本身就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由于时间的高度抽象性,儿童对时间感知的发展,要比空间感知发展晚。」外国学者斯迈思、戈德斯通等人曾对儿童时间知觉的年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4岁的幼儿甚至不能理解早中晚的顺序关系;6、7岁的儿童,依然对时间的判断准确性欠佳,多变而不稳定,且不能从有关时间的参考信号中纠正估计的错误;8-14岁的儿童,时间观念才渐渐趋于稳定,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所以,许多孩子在刚接触钟表知识的时候,会有认表困难,当我们催促孩子,「你再玩5分钟,就赶快去洗漱」,过了10分钟,孩子还不肯动等等情况时,先别火大,这些有年龄的原因,也有时间过于抽象,孩子真的没有概念的情况在。7岁开始,儿童对时间的理解会开始迅速发展,如果辅以一些具象化的方法和工具,就能帮助孩子更准确地判断时间,从而尽早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今天,我们就分享给大家一些认识和感受时间的小游戏,大家可以带着孩子在家里练习起来。01区分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在认识客观的时间之前,还有一点可能大家常常会忽略,那就是时间还分为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自然时间是钟表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时间则是体验时间,与人们的心境有关。当孩子们在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动画、玩玩具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进行不喜欢的活动,如做作业之类的,20分钟堪比2小时。然后,我们再来分别说说,如何针对这两点,帮孩子养成时间意识。02体验分钟,帮孩子感知自然时间首先,我们先要让孩子对自然时间保持察觉。很多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们本身对自然时间的流逝就没有概念,更何谈守时呢?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很多任务的时间分配都是以分钟为单位的,那么最基础的一分钟有多长呢?这个问题如果让孩子来回答,或许他们会觉得一分钟非常短,具体有多短,却难以描述。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是以感官为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感知活动,来增强孩子对分钟的认知,例如:我们计时一分钟,让孩子朗读或者默读一篇喜欢的文章,计时结束后,数一数一共读了多少字。或者计时一分钟,让孩子在纸上写下一些自己喜欢的汉字,看看一分钟能够写出多少字。还可以将计时和跳绳等运动结合起来,计时一分钟,看看能够跳多少个,或者看看孩子一分钟能够跑多远的距离等等。对1分钟有概念了之后,我们可以再让孩子感受3分钟、5分钟、10分钟等,分别能够完成多少事情。有了这个具体的概念,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自己大概要用多长时间,也可以将任务进行替换,例如,吃饭的时间是30分钟,那就是写30轮字的时间,等等,时间更加清晰。03对比心理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差距感受过自然时间之后,我们还要记得让孩子感受一下,心理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差别。这里,我们可以先和孩子做一个小游戏。闭上眼睛,感受一下30秒有多久,当认为时间到了的时候,就可以睁开眼睛。99%的孩子都会提前睁开双眼。研究表明,人们对持续时间的估计会表现出「向中趋势」,对短于1秒的时间估计偏长,对长于1秒的时间估计偏短,而且时间越长,对时间的估计误差就越大。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估计的时间是不准确的。如果想要更准确地衡量时间,就要借助客观尺度的帮助。记录:我们可以先尽量减少催促孩子的频率,而是将孩子做事情所用的时间都记录下来,连续记录一周左右,大概就能修正我们对孩子花费时间的模糊判断和直觉,然后我们再来有根据地调整。同时,记录也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了哪里,如果哪里还能再快一点,自己的自由时间就能够更多了。此外,做愉快的事情,总是比枯燥的事情,时间感受过得更快。我们可以在孩子看动画的时候,强化一下每一集的时间是多少,在结束的时候,告诉孩子,6集小猪佩奇,是30分钟,大概等同于一节课的时间。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发掘,怎样能将正事儿变得更有趣,那么就会感觉时间也过得快起来了。04写在最后尝试过这些小游戏之后,相信时间对孩子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名词了,他们还会发现更多时间的神奇之处。除了文章中这些小游戏,我们也鼓励孩子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感知时间吧~
  • 图片
    家教指南 点击数:611

    孩子专注力总是不能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注意力?

    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儿,说明心思不在学习上,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点可能是孩子坐姿太过于端正,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累的,撑不了十几分钟,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坐得随意些。这篇文章还是以专注力为主,专注力是保护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拥有超强的专注力。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被破坏不是一天两天导致的,要培养他的专注力,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一、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随意打断孩子?把电子产品当成哄娃神器?没有充足的玩耍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平时自己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玩具?......二、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孩子的专注力?1、当孩子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孩子在专心做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往他嘴巴里塞点吃的,要么递杯牛奶;又或者家长总是过来聊两句,一天没见了,不说心里发痒,还有就是对孩子的作品指手画脚,这个叶子为什么不是绿色的,随时给予自己的评价......殊不知,这种看似关心孩子的行为,其实都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2、一心不可二用,有序做事有些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语文作业刚写了几个字儿,想到数学还没写完,又去做两道数学题,接着又把数学本子放在一边,来写语文,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他的大脑其实也是很混乱的,给孩子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秉着时间四象限的法则(紧急重要的先做,不紧急不重要的靠边),事情一件一件的来做,从小就要养成这样子的习惯。3、在孩子喜欢的领域发力,沉浸做事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总是没完没了,都会非常专注的,这是非常珍贵的时刻。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喜欢看高底书,那就让他自己看,当我发现孩子很专注又需要很安静的时候,我可能会停掉家里的外放音乐等一切能制造噪音的事情,总之就一点,不打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安静环境,让他慢慢弄。周末晨读,晨读是需要读出声的,如果孩子总是读错,还摇摇晃晃的,说明注意力是不集中的,我的建议是站起来大声读。4、从一个安静的书桌开始,孩子有可以学习写作业的地方在孩子开始读绘本的时候,就建议给他弄一张桌子,这样会更有归属感,等他长大一点,就要有个可以写字的桌子,不一定很贵,但一定要有。那怎么管理书桌呢?就是一句话,把和作业无关的东西通通拿走,时间长了,桌面会越来越干净,孩子读写更专注。不知道大家的书桌上都摆的有啥?反正我们家的书桌上,时不时的有小玩具,书、折纸、应有尽有,乱七八糟,写字的时候,只要小拳头是在桌子上的,拳头以外,全部在空中。为此,我没少生气,但是把无关的东西都拿走,把尺子和笔放进文具盒,确实会好很多。5、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折腾最多的地方就是客厅,我总是希望能把这里布置的更有学习氛围,让孩子一眼望去,一切都简单有序,为此,也经常扔东西。但是,不论怎么收拾,还是感觉好乱,最难的莫过于孩子的玩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常常感叹家里有很多玩具,视线范围内,大部分都是孩子的东西,可是孩子却不知道自己要玩什么,还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玩具玩?摆放出来的玩具太多,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视觉发展上的负担。从而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所以,我会把玩具定期更换,不需要的我都会藏起来,整体尽量看着干净,不乱杂杂的。6、少玩手机多运动,运动改造大脑小孩子总是会要求爸爸妈妈陪着玩,但是爸爸妈妈又因为工作太累了,不想陪孩子玩。这种情况下,大概率会把手机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玩耍。其实,现在的孩子专注力不集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现在的我们,都被推到了一个比较卷的教育环境里,所以孩子上小学之后都会变得特别忙,他们不是在上这个课就是在上那个课,要不就是在家写作业。孩子长时间的学习,他就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大脑会一直处于压力的状态,学习动机下降,专注力自然就会下降。我很建议大家带孩子去户外玩耍,保证每天的户外时长,我们每天写完作业,他就开始骑车,我跑步。运动之后,精力更充沛,不光是对专注力,锻炼一下身体也挺好的,再来学习劲头儿会更足。
  • 家教指南 点击数:455

    老师每天往家长群发一个“小纸条”,悄无声息地助力家校共育

    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天然合伙人。美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这两大支柱的齐心协力。然而,与其他任何职业不一样,父母这份终生职业既没有固定的教科书,“上岗”前也未经任何培训和学习,这导致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屡屡碰壁。如何积极争取家庭在教育上的最大合力,将家校共育落到实处?鉴于大多数家长因工作、生活繁忙而缺少系统的学习时间这一现状,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推出了一个举措——“家校共育?每日纸条”,每天通过家校微信群给家长推送一条家校共育知识,如今已推送了上百期。“家校共育?每日纸条”聚焦亲子关系 ? 共生共长、父母成长 ? 榜样引领、亲子交流 ? 语言艺术、心理支招 ? 情绪管理、家校沟通 ? 高效有效,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好评和称赞。截取部分供各位老师参考——1. 关注学校动态,助推家校沟通孩子所在的班级、年级、学校最近有什么新鲜事?班级家校群里今天有哪些新信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有太多方式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实现无障碍交流。时常关注、及时回应、真诚反馈等看似微小的点点滴滴,都有助于构筑家校沟通的友谊之桥。2. 小事坚持,大事有成您是否曾陷入这样的怪圈:在育儿之路上,做了10件事,却只有1件事收获回馈。于是,一次情绪爆发让自己的急赤白脸藏无可藏,令事态升级、矛盾加剧,甚至让孩子对我们先前的“镇定”也产生怀疑。其实,在面临育儿问题时,最大的难点往往在于我们是否能始终坚持做到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事宽则圆,急事缓办,持之以恒,长此以往,我们不仅为孩子示范了气度和豁达,也会收获一个更加坚韧、美好的自己。3. 如何科学地表达期望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表现优异或取得进步时,除了给予表扬和赞赏,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提出新的期望。不妨笼统地说:“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相信你以后还会做得更好!”用宏观的期望代替具体的要求,有助于避免孩子内心产生压力感。父母不患得患失的期望有助于让孩子轻装上阵,勇于去拥抱未来。4. 育儿场的“二八法则”因为爱,我们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因为爱,我们选择每当暴风雨来临时便为TA们撑开雨伞。假设能够历练孩子成长的事情总量不变,若我们拿走孩子80%的历练机会,TA便剩下20%成长的可能;反之,若我们替孩子承担20%的成长风险,那TA便拥有80%的自塑空间。为孩子创造财富,不如将TA们自己变成财富。5. 善用周末,家校共育好时机周末是孩子在完成了一周充实、紧凑的学习生活之后复盘总结、调节身心、恢复精力、发展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感受亲情温暖、体验社会百态、获得精神能量补给,并为新的一周积蓄力量等的好时机。您不妨从以上角度出发,思考和引导孩子去规划、利用好这个短暂而宝贵的“心灵绿洲时光”。家校齐心,定能力争达到5+2≥7的效果。6. 提高育儿之路上的容错率研究表明,孩子犯错时,家长的惯常反应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家长眼不容沙、挑剔批评、指责谩骂,孩子则会犹豫不决、语言笨拙、行动迟缓;家长包容宽慰、倾听理解、帮助指导,孩子则会大胆倾诉、勇于求助、积极改进。家长避免潜意识里总将自己摆在“正确”的椅子上,把孩子摆在“错误”的椅子上,是我们育儿中要走出的误区之一。提高容错率,让那个成长中的人儿大胆去闯、去探索吧!7. 如今的父母,曾经的孩子每当您回忆起童年时母亲围在锅台的歌声,是否会感受到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或许就根植于此?每当您回想起父亲精益求精地打扫庭院,是否会感叹您稳健务实的行事作风恰好就由此萌芽?无数成功人士在提及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成长为令自己喜欢的人,几乎都与父母无意中展现出的美好品质有关。幸运的是,我们现在也有机会做这样的父母。8. 用“糖衣忠言”换“逆耳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有一定道理,但想方设法让良药不苦口、让忠言不逆耳,何尝不会更加容易让人欣然接受呢?指出孩子的一点不足,不妨帮TA回忆两点长处。用TA已有的七分成绩去排溢三分缺点,试试:“虽然你对数学偶尔有些畏难情绪,但是你做事从来没有放弃过,而且你一直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办法提高。”(相关阅读: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9. 拥有松弛感,成为内心有力量的人您是否有以下现象:讨厌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遇到一点压力就如临大敌,稍微放松一点就无比自责,对外界评价特别在意,总是过度自省……如果有,那么,是时候降低敏感、放慢脚步,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了。做自己,对自己充满接纳和宠爱,有助于培养稳定内核和底层自信,进而拥有自洽的松弛感,成就幸福的人生。10. 提升育儿内驱力众所周知,拥有内驱力,万事都更容易保持积极、愉悦、高效和持久的状态。譬如登山,依靠他人推着走,大概率很难到达山顶,因为成功与否全然依赖外部力量的强弱。即使外力足够强,一时得来的成功也很难长久。然而,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有外力加持,登顶便不再困难。家校各就位,合力助成长!11. 爱的留白您是否对此耳熟能详:“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需要叫父母觉得你需要”......事实上,让生活教会孩子识别和战胜困难远比父母替孩子扫除困难更加重要。放手去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历练有利于TA的社会心理成长,且有助于减少以爱的名义导致的不悦。其实,父母就像孩子最初的人生画笔。您的留白会赋予TA破土向上的力量,您的成全孕育着TA拔节生长的希望。12. 父母坚韧豁达,孩子积极乐观电影《飞驰人生2》中有一段对白:孙宇强:赢了,车队冠军;输了,下半辈子的颜面就都终结在这儿了。张驰:那就输得漂亮点儿!其实,生活为每个人都准备了宝藏和惊喜,只是追寻和遇见它们的过程要经历一些坎坷和曲折罢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见困境时,少一些诉苦和抱怨,孩子的人生行囊里便会多一份积极和乐观。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13. 如何陪伴孩子学习陪伴孩子学习,本质上不是监督或催促,而是跟TA一起做类似的事情,譬如读书、看报、书法、绘画等。美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是热闹温暖的,也可以是宁静和谐的。放下手机,对非必要的社交断舍离,翻开尘封已久的书籍,和孩子一起享受知识的馈赠。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无声的语言便是陪伴的最高境界。14. 三句话助您对抗焦虑当您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焦虑时,不妨告诉自己:? 谢谢你一直陪着我,提醒我未来的风险(接纳情绪)。? 现在的我,已经足够有能力应对了,我可以放松一点(积极自我暗示)。? 我现在可以花5分钟感受微风拂面,闻一闻花草的清香(调整状态)。除此之外,通过深呼吸、运动、倾诉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驱散焦虑情绪的好办法。15. 家是最小成长共同体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也是最小的成长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成长的天然合伙人。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的梦想都应该被支持,每一位成员的价值都需要被看见,每一位成员的感受都值得被尊重。16. 孩子照亮家长的路当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时,我们意识到需要给予TA更多的自主空间。当孩子对某个新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我们意识到自己仍有知识局限,需要终生学习。当孩子面对挫折显得脆弱时,我们意识到培养TA的逆商比培养智商更重要。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耐心,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更加温和......透过孩子,我们往往能看到自己作为父母需要成长的地方。17. 越具体,越有效常听父母苦口婆心地叮嘱孩子:“在学校要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好好表现。”事实上,这类较为笼统、宏观、抽象的话语很难走入孩子的内心,更难以改变TA的行为。或许您可以教会孩子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告诉他:“升旗仪式是一周的开始。挺直腰板,声音洪亮,自信大方地唱响国歌、校歌就是为新的一周开个好头!”要知道,坚持做好点滴小事,长此以往,就能产生蝴蝶效应,最终汇聚成海。18. 做自己的心灵加油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您内心是否曾不断循环这样的声音:“我可能做不到”“大概率是要失败的”“我本来就不擅长***”……相比于他人的否定,自我否定更加让人踌躇不前。我们不妨试试用“觉察日记”来代替内心那些自我否定的声音。长期坚持,刻意练习,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灵加油站。觉察日记:我在____有不足(事件),我需要补充____(行为),但我有____(相关优点)。例如:我在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方法上有不足,我需要补充和孩子共情的行为,但是我很会表达自己,这也是我的优点。——改编自范俊娟《松弛感》19. 对成败作正确的归因有人说:“世界很大,考场很小;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为考试输掉一生。”当我们接到孩子的成绩单,那些冰冷的数字便早已失效。无论满意与否,唯一值得做的是:引导孩子复盘总结、调整策略。父母要从心底打破“现在比不过,将来就输了”的思想魔咒,以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做正确、合理的归因。将成败归因为方法、时间管理、学习习惯、努力程度等可掌控因素,而不是天赋、性格、运气、任务难度等不可掌控的因素,有利于帮助孩子认清自己且不挫伤TA对未来的信心。这对孩子的终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0. 共建书香家庭阅读既有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现实意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综合、更全面、更理性的看待问题的视角。阅读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种启示,也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在家中打造一个简洁、安静的阅读角或常常陪孩子去书店,轻松地交流、谈论各自对所读书籍内容的见解和想法,既是很好的亲子互动,也是不错的价值观浸润。
共594条记录 当前显示1-8条 第页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