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少年必读(听)书目六年级《爱丽丝漫游奇境》(一)

上传单位:信丰县安西中心小学发布日期: 2025-04-07 阅读:100字号:[   ] 分享
耕读少年必读(听)书目六年级《爱丽丝漫游奇境》(一)
故事梗概
      《爱丽丝漫游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本名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于1865年创作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以其荒诞的幻想、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哲学隐喻,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故事之一。      小女孩爱丽丝在河边读书时,看到一只穿马甲、会看怀表的白兔,好奇之下跟随它跌入兔子洞,进入一个充满颠倒逻辑和奇异生物的奇幻世界。她经历了身体忽大忽小的变化,遇到了许多怪诞的角色:
      疯帽子(Mad Hatter)和三月兔(March Hare):永远停留在下午茶时间的茶话会主人。
      柴郡猫(Cheshire Cat):能凭空消失只留笑脸的神秘猫。
      红心女王(Queen of Hearts):暴躁易怒,动不动喊“砍掉他的头!”
      毛毛虫(Caterpillar):坐在蘑菇上抽烟,说话晦涩难懂。
      假海龟(Mock Turtle)和素甲鱼(Gryphon):用眼泪讲述悲伤故事的角色。      在这些冒险中,爱丽丝不断质疑世界的规则,最终在审判红心侍从的法庭上觉醒,发现一切只是一场梦。
创作背景
      故事源于作者1862年与友人划船郊游时,为三个小女孩即兴编造的故事,其中一位女孩名叫爱丽丝·利德尔(Alice Liddell)。她请求卡罗尔将故事写下来,最终催生了这本书。
      卡罗尔身为数学家,在书中融入了逻辑悖论、语言游戏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隐喻,使得作品在童趣之外充满哲思。主题与风格      荒诞与逻辑的碰撞:      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看似无厘头,实则暗含对现实世界规则(如语言、数学、社会等级)的讽刺。例如,“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这类无解谜题挑战理性思维。
      成长与自我认知:
      爱丽丝在冒险中不断追问“我是谁?”,身体大小的变化隐喻青春期的不安与身份探索。      语言游戏:
      卡罗尔通过双关语、诗歌改编(如“小鳄鱼”诗)和逻辑谬误,展现语言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影响与评价      《爱丽丝漫游奇境》被誉为“无意义文学”的巅峰,影响了后世无数奇幻作品(如《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分析其梦境隐喻,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为该书创作插画。
      1871年续作《爱丽丝镜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进一步探讨镜像、时间逆转等主题。
文化符号 
     “掉进兔子洞”(Fall down the rabbit hole)成为英语中形容踏入未知奇幻领域的常用表达。
      柴郡猫的笑脸、红心女王的扑克牌士兵、疯帽子的茶会等元素广泛出现在影视、艺术和时尚领域。
      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天马行空的童话,也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的魅力在于:孩子读到冒险与趣味,成人读到荒诞中的深刻。若你还没读过原著,不妨亲自跳进那个兔子洞,体验一场逻辑与想象力的狂欢。